固態火箭的燃料就在火箭內部
不能轉移給其他火箭
一旦點火之後就沒有辦法中斷,只能等它燒完
這點對於需要反覆開關的變軌操作並不適合
固態火箭的比衝(ISP)與液態燃料引擎相比很低
差不多只有三分之二而已
相同重量下能提供的deltaV少很多
所以跨行星轉移時,逃出引力圈衝刺需要長時間加速也不會用固態火箭
而會使用高Isp的液態引擎或是Nerv
固態火箭的優點是推重比比較高
當火箭起飛推重比稍微不足的時候就非常適合
固態火箭通常也有比較高的密度
這意味使用固態火箭也能有比較小的體積
固態火箭還有一大優勢
也許是因為構造簡單的緣故吧
它們相對上比較便宜
KSP原廠無模組的固態火箭都沒有向量噴嘴
如果想要在發動時控制轉向
需要使用Reaction Wheel、RCS或是機翼
各式固態火箭:
RT-5 "Flea" Solid Fuel Booster玩家剛開場就能拿到的第一個引擎
燃料量很少,只能噴9秒
可以推指揮艙起飛
但是要上軌道也做不到
開場過後就越來越用不上
RT-10 "Hammer" Solid Fuel Booster
可以噴24秒
對於只要上軌道的小火箭可以幫忙助推起飛
中後期就用不太到了
BACC "Thumper" Solid Fuel Booster
S1 SRB-KD25k "Kickback" Solid Fuel Booster
這兩隻分別可以噴40多秒與60多秒
在遊戲中後期還有機會用上
前往月球的火箭可以考慮使用它們助推起飛
Sepratron I這隻小火箭很特別
他不是用來起飛或是助推的
而是幫助船隻分離
最實用的例子是大型火箭的側面助推火箭
這些助推火箭非常重
只靠側面分離器的爆炸力量推不遠
還有可能被風吹向自己造成撞擊
這個時候就可以在這些脫離後需要推遠的東西上放置這個小火箭
讓它們離的遠遠的
Launch Escape System逃生火箭
可以用來把指揮艙與火箭做緊急脫離
在KSP 1.2.1版中,放在工具類而不是引擎類
只能噴0.5秒,但是考慮它可以拉起整個指揮艙
其實噴射力量相當強大
一大氣壓下的推進力高達666kN
KSP是遊戲,發射失敗頂多讀檔
所以這個東西自然不是用來逃生的
它可以用來拋棄一些安裝在船隻頂部的負重物品
比方說在Eve的登陸艇,可以把小煉油器放在船頂
之後就用這個逃生火箭配合足夠的
Sepratron把不要的設備與重物噴走拋棄
現實中的樣子:


平常會安裝在火箭頂端,預防發射失敗
升空一段高度之後就會丟棄
KSP遊戲內:

連四噸重的三人指揮艙也能原地拔起!
不過他不會垂直往上飛!
KSP在它的上方完美還原了側向噴嘴
發動之後會立刻往一側滾轉過去
而且不是慢慢傾斜,會滾動得很誇張
關於固態火箭無法提早關閉的缺點
有高手會使用分離器丟棄它們解決
想挑戰看看的人可以利用
早期還沒有Reentry熱與隔熱盾時的版本,使用全固態火箭登月並返回
前往Jool登陸Laythe並返回,只使用固態火箭
小知識:
其實SRB的推力並不見得都是定值
可以透過調整內部燃燒面的形狀
讓SRB的推力隨燃燒時間而不同

通常SRB的內部會預留一個直通全火箭的柱孔
這個孔的表面積會因為固態燃料燒蝕而變化
而燃燒面的面積就大致決定了推力大小
簡單分析一下上圖的六種設計
1 最簡單的單孔設計形狀,中央燃燒孔會越來越粗,推力也逐漸上升
2 環狀燃燒孔,有內外兩個燃燒面。外燃燒面越來越大,但是內燃燒面越來越小,抵銷使推力恆定
3 星狀孔,往外不開到火箭壁。初期燃燒推力恆定,燃燒面燒到火箭壁面裸露之後逐漸下降
4 十字孔,往外開到火箭壁。燃燒面會越來越小,推力會越來越低。因為火箭質量會在燃燒過程不斷減輕,恆定的推力會導致加速度越來越高,而4這種可以讓後期加速度變低的設計能讓人員比較舒服
5 初期超高爆發力的設計,中央故意設計很多凹凸瓣以增加燃燒面積。燃燒瓣燒光之後推力下降
6 上下方燃燒面越來越大,而中央凸瓣燃燒面積會越來越小,整體而言是逐漸變小。
不過KSP的遊戲沒有這麼多更細部的設計
點燃之後燃燒速度是固定的,有點像是點衝天炮